张学良传奇一生(二)

蒋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竟然不能体会当时全国的民意,以及东北军和张学良的心情,使到张由拥蒋而远蒋而怨蒋而反蒋……

丁中江 2001-10-17/联合报/37/联合副刊】

更让张学良和东北军受刺激的是长城口和百灵庙抗日战争,宋哲元奋起抗日,全国热烈响应,风起云涌,志愿上前线,目睹这些行动东北军痛在心上,抗日无份,剿共又出师不利。这个时候蒋张之间矛盾严重,形成了国策之争,蒋公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张则认为攘外先于安内。从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起,中国问题就是先讨灭共党还是先抵抗日本侵略?这个孰先孰后问题,应该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关键,先抗日必然使共党坐大,先剿共则很难让全国同胞谅解。中共在这个全民求生存问题上抢先号召抗日,让国民党和南京当局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局。而中共在败军流亡的处境中竟能咸鱼翻身,就是抓住了当时国家的主流!

第三时代 抓得起也放得下 一手结束「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固然是张学良主导的(从劫蒋到释蒋),但也是蒋介石迫出来的,蒋的决策自然他有全盘考虑,先剿共后抗日也有他的理由。然而当时全国民气充满反日情绪,如何化解是非常重要,不能说服人民认同先剿共,就是反民意。蒋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竟然不能体会当时全国的民意,以及东北军和张学良的心情,固执的贯彻先剿共后抗日的政策,使到张学良从「拥蒋、剿共、抗日」转变为「拥蒋、联共、抗日」,再变为「反蒋、联共、抗日」,最后竟变成「劫蒋、联共、抗日」,这段心路历程蒋氏竟漠然视之,实在太疏忽了。

1935年10月,张学良出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总司令职。

张学良最大的突破,是在劫蒋前两次和中共领导人的密谈,第一次是「洛川会议」,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八日。第二次是四月九日「延安会谈」,周恩来成功的影响了张学良,促使张学良政治立场做了彻底的改变。当他决定抗拒蒋介石的先安内后剿共政策后,而蒋却一味以领袖的威权,不听纳张的谏言,且强迫张服从命令剿共,终于逼张无路可走而乾坤一掷。在这一段期间,张和中共由试探而转为合作,由拥蒋而远蒋而怨蒋而反蒋。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九月二十二日张代表东北军与毛泽东代表红军签订了「抗日救国协议」,成立中华民主共和国,组织全国国防政府,停止内战。这一期间,中共的处境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十一月下旬共军退到了陕北环县、曲子、洪德城、盐池、定边一带,退无可退,其西边是中央军胡宗南部,其东边是汤恩伯部,北面是长城塞外,南面虽然是东北军王以哲部,但王不敢公然与共军合作,尚须取攻势以掩人耳目。共军这种处境确是危如累卵,朝不保夕。十一月二十日中共致共产国际的告急电说:「蒋军已逼近定边和盐池,定、盐一失,我军主力在现地即难于作战。蒋下决心消灭红军,陈立夫告潘汉年,蒋只留三千人,其余遣散,师长以上出洋,而同时令胡宗南等主力向红军猛攻……」

在当时的剿共形势,共军确已一息奄奄,最后一击应是举手之间,这也让我们可以了解蒋介石当时为什么如此坚决的拒绝张学良的「哭谏」。

十二月二日张只身驾机从西安飞洛阳再向蒋恳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再予严拒。十二月四日蒋率文武大员二十余人乘火车抵西安,驻节临潼华清池,召集东北、西北两军师长以上军官个别谈话,并于十二月十一日举行第六次围剿共军会议(前五次在江西)。蒋此次也是要处理东北军和西北军问题,命令两军为第六次围剿认真作战,如张、杨不同意,东北军则调往福建,西北军调往安徽或河南改编,剿共任务由中央军负担。预计此次围剿共军大约在一个月内毕其功。当晚,杨虎城和于学忠在西安城内招待中央大员晚宴,饭后欣赏陕剧,近午夜始散。

十二日凌晨东北军和西北军高级人士都齐集公署大楼,由张、杨宣布对蒋兵谏,兵谏宣言有八大主张。捉蒋任务由东北军负责,由张的亲信,特务团团长、卫队营营长兼手枪营营长兼西北军警督察处长孙铭九负责。解决城内中央军事机关、警宪人员及拘押中央大员,由西北军负责,以赵寿山为总指挥,率警二旅长孔从州之三个团处理。

蒋公被捉,随蒋来西安的高级将领被扣,邵元冲因跳窗遭误杀。兵谏行动算是非常成功。但是事变后有许多意外:西北军杨虎城部队军纪很差,张学良认为与此类军人合作难以成事,感到痛心。西北军和东北军内的激进份子主张杀蒋或公审蒋。共产党虽然喜从天降,绝处逢生,但对于如何处置蒋难以决定,更需听命于莫斯科。出乎所有人意料,莫斯科采取极为冷静的态度,主张保蒋和有条件释蒋。全国舆论都不赞成张的犯上作乱,各地方军头也不呼应。张原来一直误会蒋不抗日,劫蒋后看到蒋的日记,了解蒋安内攘外的苦心,颇为感动。周恩来代表中共到西安后,顿成为三方委员会(张、杨和中共)之主导者,周告张此次事变是出其不意行动,对南京中央之实力并无影响,所以如果不能好好处理,将会玉石俱焚。

张学良毕竟是个男子汉,敢作敢为,抓得起也放得下,他悬崖勒马,一手结束这场劫蒋事件。

南京中央政府面对这一惊人事件也处理得相当成功。南京采用了和平与战争交错的两手策略,一方面下令讨伐,出动大军向陕西挺进,又派空军散发传单,告知讨伐大军即将发动攻击。另一方面则不关闭谈判之门,特派端纳(当时蒋公与张学良的顾问)、宋子文飞西安络绎于途,最后宋美龄亲来,成为关键性人物。而蒋介石本人表现出刚正不屈,义不受辱的领袖风范,这一切都直接间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十二月二十五日西安事变和平落幕,但是张学良在释蒋时做出与劫蒋同样令人震惊的行动,就在蒋介石登机起飞前,张学良也跳上了飞机,他坚决要亲送蒋公返南京,自己束身代罪。

西安事变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件公案迄今六十余年,功罪是非仍呈现两极化,共产党人说事变主角张学良是千古功臣,而国民党则说张学良是万古罪人。中国现代史也可以说是从西安事变起就分道扬镳各走极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