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游

商镇
1999717日 南京 雨

    六朝古都,半垣石城。列代仙游,书生一日。

    南京给我的印象很好。

    今天早上起来,外面在下雨。昨天在无锡的时候,听那里的导游说过一句话,“贵人出门雨水多”,这话让我听了格外受用。想来这次出行,晴天的时间加起来的确还不到一整日。小雨从北京站就开始下,稀稀纷纷,一直陪着我,下到上海外滩,落到温州,飘在雁荡山,浸着苏杭、无锡、南京。我也因此一路上没有受暑热之苦,这真是再幸运不过了。今天的南京,仍是笼在连绵不断的温柔的雨中。并且,这里的交通很方便,公车间隔的时间并不很长,还有旅游大巴连缀于景点之间,所以玩起来并不费力。

江东才俊 逝往不系:煦园

    第一站是总统府。门票上写的是“煦园”,看来,这又是一群园林式的建筑了。此园明时为汉王府,清商镇绘:煦园时为两江总督驻地,并一度成为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天王府。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在此办公,并召开内阁会议。后来蒋介石又在同一园中执政中国长达二十几年。可以说,此园是经历了中国晚近数百年历史沧桑的。但是园中却充满了江南园林的秀气,丝毫没有威压之感,甚至比不上前天在苏州见到的那些典型的园子。在这里,景致的闲雅和历史的沧桑融合之后,会让你更能体味到忙于枢机大事者在闲暇时的生活情趣,更能玩味出无论什么人都有的那种人情味道和对美的出于本性之追求。园中有“不系舟”,是一座石舫,停在小湖之畔,绿树掩映之下,送给整个园子一种动感,似乎只要石舫一移,整个园林就会在你眼前随起荡漾。这当属画龙点睛之笔。园中的小径,多用雨花石铺成,下雨时,光亮可爱,如踏跃五彩云朵之上,犹如置身天上人间。移步园中,人不很多,而且伴雨而行,四周静静的,更容易引发怀古追思的心情,去感受历史在如此美丽的空间里送过的许多变迁。

谒陵

   谒中山陵,是我来南京最主要的心愿。孙中山先生是一个能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是一个能随时起身抗争的人,是一个毕生为了民众而拼搏的人。他,更值得我去尊敬,仅仅从一个人的品格方面来说,即是如此。所以,谒中山陵是我此行中最为庄重严肃的一刻,以至于车子还未停稳,心情就已经严肃了起来。中山陵不愧是近代建筑的典范,中西合璧,庄严肃穆,却又不显奢华,让人在迈上每一级石阶、抬头仰望之时,都能感到先生的浩然之气。尤是站在纪念堂前,回望群山,天地之正气,荡然胸间,群山为之伏首,大江为之低吟。这样的气魄,非一般“伟人”所能及。从广场上的牌坊,至陵门,再到纪念堂,都镌有先生手迹,从“博爱”到“天下为公”,再到“天地正气”,仿佛叙述了先生一生的追求所在和崇高境界。在我看来,中山陵借鉴了明清帝陵的建置,如牌坊,陵门,碑亭,这些建筑都能在明十三陵和清陵中找到。而建在至高点处的纪念堂,又仿佛明清帝陵中的主建筑——明楼;纪念堂后的墓室为圆形,正相当于建在帝陵明楼之后的宝城一般。不过,建筑师的设计又使之与明清帝陵不同。中山陵依山势而起,承继帝陵规整的风格而又增添了无限的雄浑气魄。所有建筑都是用灰白石料加盖蓝色琉璃瓦,抛弃了红墙黄瓦的色彩搭配,变威压为威严,更显了庄敬肃雅。我是在商镇绘:中山陵音乐台雨中拜谒中山陵的,而多年来我所希冀的,也正是如此的气氛。

    中山陵东南,还建有音乐台,仿如北京中山公园纪念堂东南的音乐堂一般。不知为什么,在纪念中山先生的这两处,都不可少的建有音乐演出场所,这给我一种非常神秘而又新鲜的感觉,似乎有一种礼、乐不能分的味道在里面。从前,我在电视中也看到过这个音乐台,当时就觉得这个建筑充满了美感与协和。它呈半圆形,圆心处是一座高台,高台后直耸起略成弧形的石屏。高台上可演奏音乐,而分布在半圆空间里的,是由低到高的草坪,这就是观众席的所在。在半圆的弧上,还有花木遮蔽的柱廊。整个建筑简直就是为了印证美的存在。它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特尔斐的剧院,同样是在幽深的山谷和葱郁的密林里,远隔人世,人们来到这里会感受到天堂般的宁静,也许,音乐倒成为多余的东西了。

    从中山陵出来,直奔明孝陵。明朝开国之后,除了惠帝无陵之外,共有十五座皇陵(朱元璋父祖在安徽的陵不算在内)。在北京昌平的十三座皇陵以及北京西郊的景泰陵,我都曾到过。今天,终于来到了朱元商镇绘:明孝陵璋的陵墓。明孝陵与十三陵稍有不同,但从遗留的建筑来看,气势也很辉宏,只是因为风雨剥蚀和岁月的经过,其现状并不如北京明陵保存得好,尽管规模是可观的。不知何故,到了这里,我并没有感受到十三陵给我的那种沉静和幽远。或许,是因为我的生活并没有和这片土地发生过太多的联系;或许,我呼吸的这里的空气,饮的这里的水,都太少了。当年生活在昌平的深山里,我与那片土地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也自然地有一种亲切之感。如今看到这里展出的北京十三陵的照片,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似乎是亲切、却更有许多无奈的感觉。一来,我离开了那片我热爱的土地,二来,即使我再回到那里,也难以自由自在地游走于青山下十三个帝陵之间了。参观明孝陵的费用只有十元钱,而且还包括了它旁边的紫霞湖公园和神道石像生。这比北京可好多了。

浮生且偷半钟闲

    紫霞湖是一个小小的水库,从孝陵向东,沿着山间的公路走上十分钟就到了。水色青绿,风景的重心所在是湖边一座红廊白墙黑瓦的方榭和它对面不远处的青石单孔拱桥。因为这里比较偏僻,所以游人极少,更显得宁静。蝉噪之声和空山鸟语渐入耳中,像是在告诉你,如此仿佛安静的地方,正是生机盎然之所商镇绘:紫霞湖在。突然间,我觉得这样的蝉噪和鸟鸣先前在哪里听到过,是在京郊的深山里,在麦积山脚下的密林中,还是西湖孤山的林荫小道上?总之,风景是不同的,而我的心情都是快乐的。

    石像生似乎没有北京十三陵的庞大和细致,但是就生动来说,却毫不逊色。一年前,游十三陵神道时,尚有学白羽同游,如今,一个人都没有,留影还是等了好半天才让人帮忙拍下的,是不是有些孤独?不好说。孤独但是快乐,这也不错。出了神道,过公路,就是四方城。这实际上相当于十三陵神道前方的碑亭,里边有一块巨碑,为歌功颂德之物。岁月的沧桑让四方城周围杂草丛生,终于我找到了访古的感觉。在游明孝陵的时候,雨停了,于是清新的杂揉着树木芳香和泥土气息的空气让我特别舒爽,特别兴奋。走在公路上,或说行于天地间,有一丝几曾为之感动过的自由的味道。

补天石自碧血炼:雨花台/方学政

   在陵园公路上,跳上一辆游2路大巴,直到雨花台。雨花台是我在南京觉得最“好玩”的一站。我之所以要来这个地方,主要是因为儿时看过的电视剧清晰地印在了脑子里。我想感受这里的气氛,更想看一看,出产绚丽的五色彩石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从整体上说,雨花台烈士陵园是一座在空间规划上极为成功的公园。它以烈士群雕、纪念碑、纪念馆为中轴,高低起伏,不仅在平面上,而且在立体空间上也达成了和谐。尤其是在纪念碑与纪念馆之间,有长方形的水池,有不规则的湖泊,有和地面成20度斜坡的草堤,还有装点景致的假山、茂密的树林,和用雨花石铺成的小路。所有这些,使得美与崇高完好的融合在一起,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在享受自己生命中的幸福与自由的时候,也能缅怀那些为了理想而献身的志士们。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成功的烈士陵园设计。在空间距离之中体现伟大,在宁静柔美之中再现崇高。烈士群雕简直是艺术精品,应该是我所见到最具艺术价值、也最震撼人心的革命内容雕塑。每个人的神情,每个人的目光,都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直刺你的心,让你联想到不同的抗争,不同的苦难和共同的理想。我为这座雕像而深深折服。可惜的是,一旁的介绍中竟不列雕塑师的名字。

   群雕附近有一些历史遗迹,其中雨花台就在其东侧。我是在寻访方孝孺墓的时候发现雨花台的。我之所以要找方氏的墓,百分之百的商镇绘:方孝孺墓是因为李夏曾说过,她费尽了艰辛来到方墓,却只发现孤零零的一小掊寒酸的土,非常失望,而且因为偏僻,连纪念照都拍不成,最后只好给“小土墩”照了张相,就离去了。这一回,我见到的方孝孺墓已经修葺一新了,整修是去年十月份的事情,已是李夏来过五个月之后。虽然“古味”没有了,但对于地下有知的方学政,这还是一件欣慰的事。方孝孺是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的老师,燕王朱棣夺取政权后,命方氏拟“即位诏”,方掷笔拒书,遭车裂而死,并株连十族,被杀八百七十三人。我并不欣赏他对建文的愚忠,但还是为他能坚持自己的立场而叫好,这样的人,是可敬的。幸运的是,我能在这里等来人为我照了一张相。

    寻访方孝孺墓以后,在下坡时,惊异地发现两边山地里大大小小的、埋的都是各色的雨花石,尤是在小雨之中,闪出来明亮的色泽,斑斓有如神话里的群星。这对于我,可是个大喜事。连忙蹲下身,挑了又拣,直弄了二十多分钟,后背让又起来的雨淋湿了,手上全是泥,而下肢也让蚊子饱餐个够。然而仍然是很高兴,童年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愿望:在一个有云有雨的凉爽午后蹲在葱郁的树林里,捡拾有孙悟空或者猪八戒模样纹路的彩色石子。没想到,这个愿望竟然在不经意之中过了这许久终于实现了。我把石头放在道旁的石凳上,让雨水把它们刷干净、显剔透,这可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对于一个出游远行的人,时间被这样利用,真是有奢侈之嫌。但是,有什么能同一个愿望的实现更让人兴奋呢?不管这个愿望是小是大,是成熟还是幼稚,总归,我实现了一个远在童年时就许下的小的不能再小的几乎已被我忘记的愿望。石头被雨水冲的闪亮,我把它们收起来,揣在裤兜里,心满意足地,下山去了。

数百年美丽的风月故事

    在从雨花台赶回火车站途中,经停了夫子庙。这里很热闹,相当于天津的古文化街和上海的豫园。我突然间明白了,每个城市都有它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又不断的同外来的(包括国内其它地方和国外的)、以及本地新生的文化相交融,最后形成这个城市独有的特征。就南京来讲,其传统文化的代表就在商镇绘:秦淮河流出数百年的风月故事夫子庙的周围,包括鳞次栉比的珠宝店铺,字画商店,古玩屋,秦淮河,乌衣巷等等。秦淮河正从夫子庙前经泮池流过,泮池之上的石桥,是观秦淮河两岸风光的最佳所在。这里的建筑比起苏州园林来,多了一点红色,我想,正是这一点红色,才激发起了往来南北的迁客骚人那一点浪漫,才让秦淮河流出数百年美丽的风月故事。如今站在桥上看,两岸风月场已不复存在,只有夫子庙仍在大修之中,而其繁华的景致应是仍不减当年。乌衣巷,旧时是王、谢两大家族的居所,刘禹锡有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导、谢安之后,两家出过很多有名的人,如清流豢鹅的王羲之、踏木屐畅游山水的谢灵运等。今天走在这里,置身深院高墙,仍能体会到当年这两大家族的富庶和地位的显贵。

    在夫子庙附近的“刘长兴面馆”吃了有名的“薄皮小笼包”,品了杯绿茶。我的这一次行程即将结束了。

    晚上,乘八点十三分的火车离宁返津。没有座位,只好到餐车上享用夜宵,消受茶座。车上服务并不是很好。但是,快到家了,什么也都还能忍耐。

***************************************

2000728日,收到商镇的一封Email,夹了一个附件,就是这篇《金陵游》。信中写道:“附件里是我去年游南京时写的游记,一半是在南京火车站写下的,剩下一部分是在火车上写的,还有一部分是到家之后写的。画是这两天画的,没有去参照照片,因为我想把它们在脑中的的印象原始的表现出来。因为没有怎么修改,所以看上去象是流水帐,别见怪。这两天在家里没事情做,所以才有闲情敲那么多字。”我着实是喜欢这篇文字,以及那拙朴中又显灵异的插图,于是做好了这个页面,现在是深夜了。或许是由于旅途中趁性而作,又加上一年岁月的流失,现在酷暑天闷在房里敲键盘重新录入,有个别文字还不能把他的灵秀笔法表现透,我便擅自更改了些,希望能体现他的情致所宗。游记这个东西,尤其是补记那些“真性情”的,追随陶渊明所说的那类感觉,实在是再不过自然的事情啊——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西西
2000729日 子夜

[西西再补后记]

    从网上看了2001年1月18日香港《文汇报》刊登的孙鹄所写特稿“太平天国天王府”,其中有这么一段,颇为有趣!我连忙写Email 通知了商镇,告诉了一个他还不知道的秘密:

洪秀全葬身石舫

    现全园面积约二十亩,园景以突出水景为主,亭台楼阁依水而建,园路曲折,临水而环,山石嶙峋,高下层叠,绿树掩映,花遮柳护,景色如画。景点有漪澜阁、忘飞阁、夕佳楼、桐音馆、鸳鸯亭、望亭等。园内水池呈花瓶状,名太平池。池中有石舫,名不系舟。船身颇宏敞,底部石砌,船舱为木结构、彩绘浮雕鲜明。石舫船头两侧,有一曲、一直的青石板桥与池岸连接。据史籍记载,在这座石舫上,洪秀全曾多次召开重要会议。一九五四年曾在池中捞出洪秀全的「纶音」碑石及太平天国时期的石鼓。又据清朝毛对山《墨余录》等书记载:一八六四年六月洪秀全病死后,就暂埋在不系舟石舫之下,在曾国藩的奏稿中,也有得(洪)尸伪宫之说。看来,这座石舫就是洪秀全的归宿之地,太平天国的历史,在此落下了悲壮的帷幕。”

    由是看来,商镇这一天的金陵游,光是凭吊古人就去了四处啊!

20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