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雨晶莹
06/02/02
Last Modified 06/27/02
※
平时读 William Safire 在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发布的 On Language 专栏 ,经常能发现许多有趣的文章。所以我把颇有意思的,链接在这里,稍微加上一些个人简评;用“鲁迅的词汇”,这叫“绍介”,用陶潜的诗句,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当然啦,不是我来析 Safire 的疑义,而是他在写出来的奇文里引领读者,对英文词语的源流、特色,以及误用、或当前的语言流行现象,进行分析。
William Safire 被中文媒体提到的时候,并没有统一的“汉名”,因为我从前在另一篇文章里提到过他,就遵我过去的用法,叫做萨菲尔罢。
萨菲尔在《纽约时报杂志》和《纽约时报》都开有专栏,是纽约时报社的全职笔杆子。他在《杂志》的专栏是 On Language,“论语言”,而他本人也不是一般地耍笔杆子,早在1978年,就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现在他已经是普利策奖委员会的评委了,其语言驾驭能力自非寻常。他在《时报》写政论和社会评议,要阅读大量的政要讲话和报章文丛,这为他在《时报》发布的专栏,搜寻到以资评论的议题;顺便也为在《杂志》的专栏发现语言问题的素材,找出一些当前流行的词语,指点一下哪些是误用,或者考察某个词汇在一百年前本来是什么用法、如何演变过来的(还有回溯到十五世纪的文例),还有的时候,则是就当前社会与报章的“文风”,调侃一番(比如此处收录了一篇炮轰缩略语的)。因此,他的语言专栏在采撷选题上,与美国政局和社会现实联系颇紧,算是流行和通俗;然而在内容上,又大量运用考据方法,辨析词义,扶正驱谬,就显得还很“古典”、有“学术气”;萨菲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把时政社会与文法知识融会一体,我格外地喜欢,既知道了这社会上正发生着什么,也能增长自己的英文知识,可谓“悦读”。
中文媒体介绍萨菲尔的时候,凡强调他在《杂志》的语言专栏、称许这个“学英语的好借鉴”的,多为台湾媒体。萨菲尔从1979年开始在《杂志》开设 On Language 专栏,就凭每周一篇的文章,至今已经出版了十部文集了,在美国也是“学语言”的好参考。而大陆(和新加坡,他一度与李光耀不合,隔着太平洋论战对骂)媒体提到他,大多是因为他在《时报》的政论,那么“语言大师”的桂冠也被摘掉,送上若干顶不同的帽子 —— “保守作家”、“右派著名专栏作家”,以至“极右翼的作者”,等等。不信的可以去 Google 查一下 "William Safire",把范围限定在中文里,看看结果。萨菲尔政治立场保守,属实;问题是,在简体中文的环境下,“右派”这个词不是随便能用的,不信看看当前国内哪个记者敢说境内某某人现在是个右派?这已经不是“侵犯名誉权”的问题了,足够往“诬陷”靠拢喽。“右派”是不该用的,“左翼”、“右翼”的区分就够了。然而也不能谁都变成了“极右翼”,这个词可是比“右派”还了不得,轻则让我想到孤立主义的 Jesse Holmes 参议员,再严重点就是排外的法国 Le Penn 先生与荷兰被人刺杀掉的 Pim Fortuyn,最严重就快到“反人类罪”的种族灭绝屠夫了。萨菲尔总不至于搞纳粹、要被国际法院审判罢?
萨菲尔这个人的政治意识还是比较鲜明的,从他做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尼克松副总统与赫鲁晓夫总书记著名的1959年“厨房辩论”,就是萨菲尔在中间“挑拨促成”;后来他又积极参与尼克松的第二次总统竞选,待尼克松入主白宫,萨菲尔便成为总统的资深笔杆子 (senior Whitehouse speech writer)。然后才加入的“右派阵地”——《纽约时报》。萨菲尔在《时报》的政论也很有意思,偶尔收录几篇。他在论语言的时候,某些时候会表现出个人政治观点。
下面提供萨菲尔在《纽约时报杂志》发表的一些文章,除一篇1989年发表外,其余链接均指向《纽约时报》网站。第一次登陆的时候,需要免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机器上留了cookie,以后就不必再经登陆验证了,顺链接即可至文章页面。我的经验,编码显示调“西里尔文”,字号显示调“最大”,看着最舒服。顺便提一句,《纽约时报》的网站有个漏洞,那就是它尽管对上载已经超过两周的文章执行收费阅览,但是若知道文章的URL,而不是通过它的搜索功能点击“查询结果”当中的文章链接,就完全绕过了付费的关卡;另外,在某一页面里,点击该页面所载有的指向更早文章的链接,也畅通无阻,所以萨菲尔的文章,可以向前推到很远很远,都能阅览。我这个页面也会不定期地更新,或者添加新奇文,或者是翻出来觉得妙的旧作。
他的语言专栏,名为 On Language ,中文多译作《论语言》。他的文章讨论单词和词组的正义释源,相当于中国的《尔雅》,又有针对文风和技法的评论,勉强可比《文心雕龙》,既然中国的辞书文评有美妙的称呼,萨菲尔可以“悦读”的作品,也就被我称为《辞雨晶莹》。
他在若干文章里用过某些缩写,其中DARE指 Dictionary of American Regional English,而 O.E.D. 是三个字的缩写,分别是英国的一个地名、一种语言、一种工具书,这个线索,也是容易猜的罢?
|
|
这一篇我很喜欢,三个部分,多多少少都和法律有关。
|
|
表示“激动得屏住呼吸”,该用 baited breath 还是 bated breath ?萨菲尔统计了《华尔街日报》里两种用法出现的次数,都对?还是有一个错?萨菲尔说,这个词组第一次在英文里出现,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那么,莎翁是怎么拼写的呢? |
|
|
|
|
|
|
|
名次词组的形容词化,层出不穷,快成为公害了。比如 white-collar worker, same-sex marriage, a must-see film. 有一些让人觉着“不知道该用什么形容词、干脆用俗话来表示”的词汇贫乏。这些贫乏,产生了层出不穷的“新词儿”。萨菲尔炮轰! |
|
萨菲尔继续炮轰!这篇是我最喜欢的,因为许多的专门名词,确实就是“为了缩写而存在”。应该轰一轰。萨菲尔在题目里也创造了 acronymnia 这个词,不是缩写,而是加缀;在 acronym (缩写)后面加一个 -nia 的后缀,表示“有病!”,比如 insomnia(失眠症),aphonia(失音),iogomania(失语症),hypophrenia(低能)。 |
|
|
|
你想要颠覆的外国政权,叫作 regime ;不可避免的人员伤亡,叫做 collateral damage;而什么叫 negative pregnant?哈哈!不是“被动怀孕”哦,如果有人记得周星驰的喜剧《九品芝麻官》,在四堂会审上,常威落进了包龙星设的套,就是这个 negative pregnant 所描述的情形。(剧情里有怀孕,无关哦!) |
|
“取得辉煌的成就,迎接时代的挑战,开创崭新的未来……”这是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能听到的。美国总统也要向国会做“国情咨文” Address of the State of the Union,这是《宪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的 (He shall from time to time give to the Congress Information of the State of the Union),萨菲尔回顾了五十年来的美国总统国情咨文(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布什,柯林顿,小布什)。总统历来要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来总结一下 the situation of the Union is XXX. 那么我们从总统用的“形容词”来看一下,这五十年来,美国到底是走在金光大道上,还是艰辛曲折? |
|
柯林顿总统执政八年,留下不少“名言”。很有意思的。 |
|
这是写于1989年的一篇,由于北京的新闻,引出了关于若干法律术语的讨论:asylum, refuge.还是挺有意思的,原来根据美国的法律,方励之逃进驻北京大使馆,竟然不能算是请求政治庇护,而是“避难”(跟“难民”差不多);还有这两个词与非术语的 haven 之意义比较。萨菲尔在文章开头的时候,提到他也会在读报时为某篇文章的精彩而叫好,最后发现:那个作者是自己!我的一个朋友也有同样的经历罢? |
|
这是萨菲尔在《纽约时报》政论专栏的文章。我喜欢这篇的原因有两个:非常妙地用了福尔摩斯探案集故事领起文章;然后出色地讲述了他的强力政治观点。The way he tells his opinion is indeed one of a maestro! |
|
标题是个俚语,就是 I got you! ——“可逮着你啦”的意思。萨菲尔把读者的指正意见刊登出来,承认了他在解释语言文法方面犯的若干错误。 |
|
|
|
政论专栏文章。七月一日,国际刑事法院就要正式成立了,美国自然不打算参加。本文以“记者的任务与职业道德”为立论出发点,结合《华盛顿邮报》记者与国际法院前南斯拉夫战争法庭的“不愉快过招”,态度鲜明地支持美国政府——拒绝签署《国际刑事法院规约》。(globocourt,即 global court 的口语谐音,轻蔑呗!) |
|
最为精彩的一篇,萨菲尔与联邦最高法院 Justice Antonin SCALIA “交锋”。 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在高尔夫球公开赛上,腿部残疾的选手有权要求高尔夫协会“准许并提供在赛场上使用轮椅”,这是《残障人士保护法》的要求。Justice Scalia,当然地,反对干涉“高尔夫协会行规与自由”,不保护残障人也就罢了,他签署的反对意见的第一段文字,更令人侧目: ''In my view today's opinion exercises a benevolent compassion that the law does not place it within our power to impose." 有意地在 compassion (同情)面加上形容词 benevolent (仁慈的)作定语 —— 难道同情心还有“不仁慈的”吗?似乎 Justice Scalia 是在特别强调这个“多么伟大的仁慈的”同情、把判决描绘成“妇人之仁”、有意嘲讽法院判决书对原告的同情与支持。 许多文法学家都注意到这位向来以严谨著称的 Justice Scalia 的不寻常写法,认为决非笔误,肯定是法官大人很不赞同对那位原告残疾选手的同情。萨菲尔就这一用法专门写信询问了 Justice Scalia 是否“别有用心”。而法官大人也确实严谨得很,答复像判词一样(开头就挑出萨菲尔问题的修辞不严谨,下马威哦!)(萨菲尔在文章中“泄恨”,挑出Justice Scalia 在指责萨菲尔修辞的时候,他自己也犯了语法错误:一个地方没有使用虚拟语态!)。 答复阐述了 Justice Scalia 对于“何种情况下以形容词修饰名词属于累赘”问题的看法;那么如果“不累赘”,使用一个形容词当然也就是很正常啦;而决定是否累赘,还要看“那个名词本身的内在含义”。我个人认为 Justice Scalia 的答复比较有道理,所举正反例证均为常见,但经他一分析还真符合他的判别标准。 法官的破折号也使用得颇好。文中引用答复原文可以看到(一堆呢!),凡引领解释性文字、并且不是句子末尾,法官必在解释性文字前后各加一破折号,等于就是一套括号。平常看到的汉语新闻报导或文学作品里,能够注意破折号正确用法的不多,基本就是有头无尾,插入的解释性文字与后文句子本身的独立成分 —— 宾语或补语 —— 全联在一起了。 |
|
|
|
|
|
|
别忘了,我还会更新这个页面的!语言是非常有意思的,不当作学问,也是一门有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