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廿世纪人传奇一生

十七岁任上校团长,廿八岁继承父业成为「关外王」,廿九岁一纸通电,中原大战化干戈为玉帛,跃升中国第二号人物,九一八事件又因通电遭全国诟骂,黯然出国……

丁中江2001-10-16/联合报/9版/张学良逝世特别报导】

张学良将军生于一九O一年,卒于二OO一年。他的个人人望地跨海峡两岸,晚年则自放夏威夷,享受碧海青天,寂静清幽之福。而在历史上他的功与罪,在政治上的是与非,虽然引起极大的争论与纷歧,但对他晚年而言,已是浮云如烟,早已不介于心。

第一时代 掌握东北大政 为统一献给中央

他的一生真是传奇,在他三十岁以前,功业显赫,古今中外很少人能和他媲美 ──

他才十七岁就当上校团长。

二十一岁至二十七岁,在枪林弹雨中转战关内。二十七岁就当上将军团长,少帅之名已传遍全国。

蒋中正 

1928年4月18日,蒋中正建立国民政府,北伐成功。

二十八岁时,父亲张作霖老帅在皇姑屯被日人炸死,他重孝在身,继承父业,出任奉天督办,接着出任东三省保安司令,成为名副其实的关外王。掌握东北大政后,他做了一个历史决定,毅然决定不顾日人的威胁,投效中央,东北易帜后,他就任南京中央政府给他的国民政府委员、东北保安司令。

二十九岁,当时中国酝酿最大的一场内战,百万大军对峙的「中原大战」一触即发,九月十八日他发出了一纸通电「巧电」(巧是十八日的代号),促使大战偃旗息鼓,化干戈为玉帛,全国达成真正统一,他出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成为中国最有实力的第二号人物。民国十九年(一九三O年)十一月国民党中全会召开,他出席大会受到最隆重的欢迎,津浦铁路沿线遍插欢迎标语,南京方面文官简任以上,武官少将以上均穿制服渡江到浦口欢迎,张一行渡江时,狮子山炮台鸣炮十九响,中国军舰列队奏「上将乐」,外国军舰升中国国旗致敬,这种盛况,岂止是空前,迄至今日也可说是绝后。南京城内张灯结彩,遍悬「欢迎劳苦功高的陆海空军张副司令莅京」,机关学校特别放假一天,这一次他入京共住了二十三天。从这一刻起,东北彻底「中央化」,东北的外交、财政、交通悉归中央管辖,东北军正式改称国防军。

 

张学良就任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

为什么这位年才三十而立之年的少帅会受到如此隆重的欢迎,除了他率土「东北」归顺中央是第一大原因而外,他一纸通电就使中原大战化干戈为玉帛。完成中国统一是第二大原因。同时更重要的第三大原因是东北在张家父子十余年的经营下,已经是国之重镇,张学良统治 的东北四省,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总面积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约为台湾的四十五倍,当他宣布东北军纳入国防军时,东北军有步兵二十六个旅,骑兵五个旅,炮兵三个旅,辎重兵,工兵各两个旅。空军有各型飞机三百架。海军也有象征性小型舰队数十艘。此外还有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能生产步枪、迫击炮、机关枪、子弹等,一切装备均可自给自足。金融方面有东三省官银号自己发行的奉票,信用早已建立。这些实力都在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手中,他为了国家统一而献给了中央。当时中国政坛上群雄并起,蒋介石比张学良大十四岁,阎锡山比张大十八岁,冯玉祥比张大十九岁。然而这个年轻人的声望,在二十九岁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

在他三十而立之年,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的九月十八日,刚好是先一年九月十八日他发出「息争止战」的巧电整整一周年后,日本突然出兵东北,攻占沈阳,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巧变(九一八事变),全国人民把失陷东北的责任归罪于他,他的不抵抗主义遭到全国的诟骂,仅仅时隔一年,同样是九一八,先一年的巧电使他成为人中龙,国之宝,第二年的巧变,不受国人谅解,万罪集于一身,他在国人交相责骂,及马君武的一首谤诗中,引咎下野,黯然出国!

第二时代 主张法西斯 诚心拥蒋为领袖

三十岁的张学良,担任当时中国的第二号人物,为时仅一年就从政治颠峰上直线下坠,因东北失陷而被国人指责,万民唾弃,尽管多数历史评论家认为他的「不抵抗主义」是奉命而行,是替人受过,然而他本身也有令人批评指责的地方,特别是当时他已染上了严重的吸毒恶习,加上生活糜烂,致使人们忘了他的东北易帜,化解中原大战,促使中国统一,结束军阀割据等等钜大贡献,一夜之间他变成国家罪人,民族败类。

他含垢忍辱,力图扭转个人厄运,从新开始张学良的第二时代。在他下野后,立即在上海戒除烟毒,戒毒要有很大的决心和毅力,结果他非常顺利的戒除了烟毒,于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春天前往欧洲访问。

欧洲之行让他眼界大开,他在英国看到了英美式的民主制度。也在意大利和法国看到国家民粹主义。他本想去苏联亲历一下共产主义,由于莫斯科不给他签证,所以不得其门而入。欧洲之行让他对中国的前途列出三大选择,第一条路是选择英美式民主,但深感中国民智未开,产业不发达,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没出现,军人是中国政治的核心,军人无法领导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第二条路是法义两国的法西斯,他久已羡慕意大利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衰败不稳的情势中脱颖而出,对墨索里尼的独裁治国很倾心,早在他开府北平时代,就和意大利的驻华公使齐亚诺(墨索里尼之婿)往还密切,他访问意大利时也受到墨索里尼的礼遇,于是他极力主张中国走法西斯模式,他形容这种模式:「工作是大家的,讨论是少数人的,决定是一个人的。」他认为当时中国大而散漫,唯有走这种模式可以转弱为强。至于第三条路就是共产主义路线,他认为不合中国国情。

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他从欧洲返国,见到他的人非常惊讶,他从出国前那种颓丧、精神不振一变而成精神旺盛,充满活力,乐观进取。二月四日他奉召到杭州晋见蒋介石,呈递他的欧游心得报告,在报告书中他认为英美式的民主,中国还做不到,苏联的共产制度,则于中国的半殖民状态也不适合,因此他主张中国实行德国和意大利的法西斯,诚心诚意拥戴蒋介石为中国领袖。至于他个人由于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人的部下,他希望能担任蒋委员长的侍从室主任。然而蒋介石既不同意他的建议中国采德义模式,也不接受他想担任侍从室主任,而任命他出任豫鄂皖三省剿共总部的副司令,蒋自任司令,由他代行。仍赋予方面大权。他受命后集中调用东北军队,调何柱国的骑兵军驻鄂东,王以哲的六十七军驻豫南,刘多荃的一O五师驻平汉线南段,对豫鄂皖边区的共军徐海东部队强势作战,不久迫徐部走赴陕北。这一期间他励精图治,随时身临前线,身先士卒,每日中午在办公室或战壕吃三明治,喝一杯红茶,经常自驾他的座机往来于汉口、上海、南京之间。蒋介石恢复了对他的信任,呵护备至,由于调停中原大战,汪精卫对他极不谅解,蒋氏曾亲自陪他乘座车访汪,适汪不在,蒋特别交代汪的守卫说:「张副司令专诚拜望。」

围剿中共受挫 要求补给遭拒怨蒋

豫鄂皖剿总时代,张与中共没有接触,但总部的机要人员却被中共渗透。这一期间东北军与共军多次接战失利,张学良发现东北军战力大不如前,军心涣散,将骄兵惰,当时颇有整顿东北军的决心。

民国二十四年江西共军突围西走,号召「北上抗日」,对中共而言,这是一重大改变,在此以前中共是地方流寇,被围剿四处流窜,没有鲜明的大政治主张,抗日是当时全民的课题,中共提出抗日口号后,很能吸引当时爱国志士和全国同胞。为了追剿共军,南京政府调张赴西北,成立北西剿总于西安,辖区陕、甘、宁、青四省。张遂将东北军逐步向西北移防,王以哲军驻陕北延安、洛川一带,董英斌军驻陇东庆扬、合水一带,何柱国骑兵军驻郑州、平凉和西峰镇一带,刘多荃部为总预备队,控制西安以北地区,调于学忠部驻天水,于并出任甘肃省主席。西北剿总兵力为:张部东北军约二十万人,杨虎臣部十七路军约四万人,青海马步芳军一万余人,其它零星部队一万余人,胡宗南部驻甘肃约三万余人。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西北剿总成立后,军事进展颇顺利,但因前进过速,至遭共军包围,东北军一O九师和一一O师全军尽墨,师长何立中、牛元峰、参谋长裴焕彩殉职,此一战役对日后整个局势及张学良个人影响非常之大。张学良从拥蒋转变为怨蒋,疏蒋。并且与中共开始接触。

直接导致张对蒋失望是两师溃败后所爆发的裂痕。西北剿总曾报请中央补助弹药以便重新整训一O九和一一O这两个溃散的师,同时请求对两师长忠勇殉职给予特恤,给两师长家属各十万元抚恤,得到的答复却是「碍难照准」,两师番号撤销,勿庸补充。东北军在此以前从未向中央请求补充,所需弹药均系东北军旧存之资,第一次申请即遭拒绝,印证了外间所传,蒋对非中央嫡系的军队,任其自生自灭,且放置第一线作战,以消耗其战力。因此张学良的感受极为沉重。

当时共军若打阵地战绝不是东北军的对手,可是共军打的是运动战,游击战,这是共军的专长,而共军最擅长的是心理战,针对东北军的心病,共军最大的秘密武器是触起东北军思乡的心病,两句口号:「打回老家去!」,「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两支响遍原野的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爹娘……」和「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这些口号和歌声响起,每个东北官兵都心如刀割,热血沸腾。而当东北军被共军俘虏时,中共不仅优待他们,而且向他们表示极大的关怀,友好与同情,中共针对东北军的处境发动最成功的统战攻势,宣传南京中央不抗日,却把九一八失陷东北的责任推到东北军身上,派东北军打共军是一石二鸟,造成两败俱伤,同归于尽的结局。中共劝请东北军觉悟,不要做蒋某人的炮灰,应与中共合作,一致对外,合作抗日,收复失土,这种统战工作最容易打动东北军的要害。